logo
  • 加载中...
新闻政策
热炒高考状元的时代该过去了
时间:2015年07月08日信息来源:不详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摘要]热潮高考状元:只能宣扬应试教育,对国家倡导的素质教育弊多利少;对教育资源的平衡、教育公平机会的回归并没有多少好处等等。

今年各省高考(精品课)成绩陆续公布后,“高考状元”又成了媒体和高校的香饽饽。“北京文科第一名不是学霸是学酥”“北大与清华同争重庆文科状元”“湖北文科状元常遇男生表白”……然而,热炒“高考状元”早已备受诟病,原因在于多个方面:只能宣扬应试教育,对国家倡导的素质教育弊多利少;对教育资源的平衡、教育公平机会的回归并没有多少好处等等。笔者认为,热炒高考状元的时代该过去了。

热炒高考状元的时代该过去了

科举制选状元肇基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自科举考试以来,状元情结就一直深植于国人心中,根深蒂固。又是一年放榜时,千年后的21世纪,高考状元热潮仍在每年持续席卷,社会对“高考状元”的关注度依然高涨。

当高考“状元”被制造出来,大学也开始跟着躁动,名牌大学纷纷亮出奇招,抢夺高考“状元”。

北大、清华争抢“高考状元”

是否也是对高考状元的一种热炒?

今年6月底 ,北大和清华的四川招生组在微博上“掐架”互黑一事引起热议。广东佛山的理科头名和北大招生组的一位老师曾向媒体透露北大、清华争夺优秀学生的方式:电话轰炸、两校互黑,甚至将高分考生接到北京隔绝与竞争对手的联系。招生中的一些怪象,如只看分数不看人、家长坐地起价要奖学金等,也引人深思。

嘉祥女生726分夺山东高考状元 清华招办2小时内进家“抢人”

随着高考分数的公布,山东省高考“状元”也浮出水面。2015年山东高考理科状元出自山东嘉祥一中。山东嘉祥一中贾晶同学以726分裸分加5分省级三号学生加分,总分731分成为山东理科状元。清华大学的招生负责人6点左右就赶到家中,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相信该考生及其母亲都还没有报考学校和专业的任何准备,况且也不一定非要选这两所名校。

争抢生源提前知分 上门面谈后电话轰炸

广东佛山一中的刘俊言,是今年佛山市的理科头名,也是广东省的理科前十。“我的分数、排名,是北大招生老师告诉我的。”广东考生查分时间是6月25日中午12点。但当天上午10点刘俊言就接到北大招生组老师的电话,“直接跟我说可以报考北大了”。电话过后,北大老师又亲自赶到佛山一中,和该考生面谈了一个半小时。刚和北大老师聊完,清华招生组也赶过来,接下来的两天,俩学校各给刘俊言打了十多个电话,“我都不知道怎么选了”。

清华北大广州抢状元:女生被逼到墙角

6月25日在广州执信中学的高分考生被清华、北大两大名校争抢一名理科高分考生的激烈场面。广州执信中学,清华北大招生老师争相拉高考全省理科前十、执信中学叶彤商谈录取问题,甚至将她逼到墙角无法走动。

招生引发怪象:家长坐地起价要高额奖学金

由于两校之间对高分考生的拼抢,也引发了考生、家长一些“不正常”的做法。北大招生组老师王飞透露,一名考生家长得到北大承诺,可得2.5万元奖学金。然后以此向清华要价,得到4万元的许诺。又转头跟北大说“清华承诺我们4万了,你们看着办”。如此循环往复,直到把孩子“卖出”一个满意的价格。

高考状元炒作为何屡禁不止?

“状元热”现象背后:巨大的名利趋动

早在2005年,教育部发布高考宣传“八不准”通知,明确规定各地各高校不得对高考成绩进行排队,不围绕任何高分考生个人进行宣传。各省市有关部门也有不少禁止宣传炒作中高考状元的要求,但炒作高考状元仍是屡见不鲜。

对学校和部分商家而言,“高考状元”是摇钱树一般的存在,给学校、教师和相关商品贴金增值;同样在部分媒体人看来,参与“状元经济”能制造新闻看点、拉动媒体广告发行增收,宣传或炒作状元自然热火朝天。每年各地高考状元的新闻都容易被媒体当成“炒作点”,有的甚至被演绎得五花八门:平顶山高考状元自责太贪玩,重庆高考文科状元爱看韩剧喜卖萌,浙江状元高考前一个月化学只考64分等。

为什么教育部严令不准炒作“高考状元”却屡禁不止呢?一方面是媒体为了迎合大众的猎奇心理而极力拔高“状元效应”,从而吸引眼球,拉高关注率,媒体要的是“利”;另一方面学校也配合关于状元的宣传而提高知名度,从而吸引更多的家长和优质生源,提高升学率,那么学校图的是“名”。

在长达10余年的时间里,北大清华这两所中国一流人才殿堂在状元问题上年年针锋相对。假如没了状元,怎么证实招生大丰收;假如没了状元,怎么证明他们厉害;假如没了状元,又如何再与港校一较高下,不被指称二流高校?

高考状元形成了一条利益链。有些高考状元能收获少则几万、多则数十万元的现金奖励和各种荣誉;教育辅导机构则聘请高考状元做“形象代言人”赚钱;高考状元所在学校则提高了社会知名度,为日后争夺优质生源打下基础。某县就曾让4名身穿校服的小伙子合力抬起一块大幅“喜报”,让胸戴大红花的当地高考状元穿过轿车天窗站立在车上,紧随其后有数十人组成的腰鼓队,穿街而过,引得行人纷纷驻足围观。对此,有人说,这是教育的悲哀、人性的悲哀、社会的悲哀。当然,炒作高考状元也有一些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增加可读性或收视率,从中推波助澜。

高考状元被异化 莫被炒作遮望眼

尽管炒作状元有种种貌似合理的理由,但是我们仍然不能忽视其负面影响。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育人。我们要理性看待分数,理性看待“高考状元”。状元的荣誉只不过代表学习能力达到某种高度,可以进入优质高校,并不意味着今后就有好工作、好成就。实际上,欧美一些海外名校在录取考生时,并不会只盯着第一名,而是注重考生的全面综合素质,看重富有创造力的“创源”。

对高考状元的过度关注,必然会强化学校、学生和家长唯分数论,导致学校为培养高考状元而片面追求书本知识。炒作高考状元恶化了教育环境,把升学率看作是办学的目标。为了追求这个目标,牺牲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如此一来,学生的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本领和综合能力得不到重视,对素质教育不利。同时,当媒体和全社会的目光聚焦在高考状元身上时,无形中加大了落榜考生的压力。毕竟人生的道路很长,通向成才的路很多,就算在高考中失利,人生也还有许多选择,成才的路也不止一条。其实,高考成绩有其偶然性,如果重新考一次,状元很可能会易主。

大肆炒作高考“状元”,向社会传递“一榜定终身”的错误信号,其实是在推行一种极端功利主义的教育观。在今天,一所高中最大的“政绩”,莫过于培养出高考“状元”。当教育活动被驱赶着服务于高考“状元”的生产欲望,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观念误导。

盲目崇拜高考“状元”,势必会加剧整个教育生态的失衡与不公。从教育资源分配看来,一些教育行政部门会将大量公共资源划拨到“状元”学校,加剧了学校之间的马太效应;从学校资源的分配而言,许多高中配备最优资源,这对其他学生而言无疑不公平。

由此看来,是否炒作或多大程度上报道“高考状元”及升学率,实际上是一面反映我国教育资源是否平衡发展以及多大程度上平衡发展的折射镜。同时,媒体行业组织和媒体自身也要自觉承担起社会责任,适当报道“高考状元”,不炒作“高考状元”,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舆论环境。

网传“河南零分高考作文”一度引发热议

这也是一份对祖祖辈辈生活在农村的考生下笔的考题:给违反交规父亲一封信。

该文疑是洛阳市栾川县山区孩子的身份所写,文中提到:尊敬的老师,父亲,一个一辈子只和土地打交道的质朴农民,他怎么会有车呢?当然,他有车,那个爷爷手里就有的架子车。

对此,有多数网友认为,命题者忽略了农村学生的认知感受,没有考虑到生活经历对学生的影响。农村学生没有这样的生活阅历,答题就无法具象,对他们来说,有失公平。可以想象,假如作文材料是有关农村的事,比如韭菜与麦苗的区别。如果出了类似这样的题材,城里的孩子又该如何提笔?他们见过庄稼吗?分的清麦苗和韭菜吗?很显然,对大多数的他们而言,这又是陌生的。

也有网友质疑这篇文章的真实性,认为是由网络写手杜撰。

(作者:佚名编辑:成人高考)

我有话说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