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 加载中...
新闻政策
高考新模式分析改革会有哪些“红利”
时间:2014年05月30日信息来源:不详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摘要]公平性与权威性几十年来得到全社会较大认可的高考制度,为何要进行系统改革?如何认识高考新模式的价值与使命?新一轮高考改革将释放哪些“红利”?

全国高考即将拉开大幕,备考复习进入关键阶段,考生们抓紧时间查漏补缺,进行最后冲刺。 新华社发

全国高考(微博)即将拉开大幕,备考复习进入关键阶段,考生们抓紧时间查漏补缺,进行最后冲刺。 新华社发

一年一度的高考又将如约而至。与此同时,高考制度也在酝酿重大变革。公平性与权威性几十年来得到全社会较大认可的高考制度,为何要进行系统改革?如何认识高考新模式的价值与使命?新一轮高考改革将释放哪些“红利”?

记者最近在京、沪、粤等地采访了解到,将会在今后几年内试点推进的新一轮高考改革,将通过建立全新的模式,逐步改变“一考定终身”“唯分数论”等弊端,实现“发展机会人人均等”,建立更高层次的公平。

从“招分”到“招生”, 促进高校因材施教

基于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铁律”,我国现行高校招生录取模式被称为“招分”,招到的学生只是一个分数代码:省级招考部门根据招生计划以及考生成绩,按照一定比例划定各个录取批次的最低控制线,然后向高校投档,高校按考生分数从高到低依次录取。

这种模式的弊端在于学生只是选学校而不是选专业,往往导致学生的学科优势与专业不匹配,既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也不利于高校因材施教。上海社科院院长王战介绍,有调查显示,大学新生对专业的满意度(非常满意和基本满意)本科为32%、高职为35%;而对专业“很不满意”者则占到了30%和27%。“现行录取机制是造成低满意度的重要原因。”

“如果一个670分的学生和一个660分的学生竞争我们学校数学专业,即使后者数学是满分也没有机会,前者可以凭借语文或英语的优势进入数学专业。”一所重点大学的招办主任说,“‘招分’带来学生和专业的错配率,在我们学校达到10%以上,只能在入学后得到一定程度的修正。”

新一轮高考改革的重要导向是打破“唯分数论”实施“综合评价”。上海社科院院长王战认为,从“单一”到“多元”的综合评价录取机制应该指向“三位一体”:一是让统一高考成绩从唯一标准变为“标准之一”;二是让高中学习过程与高考“挂钩”,在录取标准中导入高中阶段学业水平成绩;三是通过建立学生道德素质、志愿服务、课外活动等方式建立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实现高考录取刚性标准与多元评价的结合。

教育工作者认为,新高考从“以分取人”的终结性评价到因材选人的过程性评价,将促进高校因材施教,以事实上的公平取代现行机制形式上的公平,同时优化素质教育的指挥棒。这种改革的路程可能是漫长的,但方向是明确的。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一轮高考改革“扭转方向”的含金量,远远高于“设计是否完美”的价值。

从“一张卷子考所有学生”到“分类招考”,促进学生各考所需

“一张卷子考所有学生”是高考“独木桥”的重要标志。虽然目前已有半数省份自主命题,但在一个省份区域内,无论报考高水平大学、一般高校、还是专科,用的都是同一套卷子。教育工作者认为,这样一个“大锅饭”,北大、清华要“吃”,高职学校也要“吃”,必然“众口难调”,对不同取向的考生无法做到公平。

广州市从化区鳌头中学校长曾健智说:“一把尺子量所有学生,带来考试和学习内容的同质化,使不同层次、不同志向的学生绑在一起,上同样的课、练习同样难度的题、追求同一个大学梦。”

让各个层次的学生参加不同类型的招考是改革的方向,对于那些愿意参加职业教育的学生来说,应该允许他们不必参加研究性大学的招考。广东省教育考试院院长杨开乔说:“多一把尺子就多一些孩子的成功。新一轮高考改革将推进高职院校分类招考、注册入学,方向正确。”广东省从2008年开始推行高职院校自主招生,被录取学生不再参加高考,2013年这种形式录取学生数量达到了4万人。

江门市棠夏中学学生邹致熙,2013年参加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自主招生被录取,放弃了高考。“我相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让每个人找到自己喜欢的专业,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这就是公平。”邹致熙说。

“分类招考”的公平,还表现在为拔尖学生提供更加科学的考试方式。”复旦大学招办主任丁光宏、浙江工业大学招办主任金晓明等人表示,自主选拔录取的试点已在一些省份、一些高校取得积极成果,高校自主测试为“分数不是最高、综合能力却很高”的学生进入理想的学校和专业打开了通道。

兼顾公平与效率,缩小区域入学机会差距

记者就高考改革在一些“生源大省、高教小省”采访时发现,谋求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的招生率,能在高水平大学招生计划中多分“一杯羹”,是这些省份教育部门的责任和难题。

四川教育部门提供的数据表明,该省2013年高考学生数量超过50万,每百名考生考上本科的几率是30.2%,比全国平均水平大约低10个百分点,这一差距已保持多年。

广东省、河南省每年高考报名人数分别超过70万、60万,但两省一本录取率均只有7%左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是远低于个别省市20%左右的水平。有河南学生戏言:“高考对全国学生来说是‘走独木桥’,对河南学生来说是‘走钢丝绳’!”

高校入学机会省际差距的“悬殊”,源于高教资源分布不均和优质高校招生的属地化倾向。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千帆2012年完成的研究课题显示,2011年北京学生考上北大的几率是安徽考生的41倍、贵州考生的35.4倍、河南考生的28倍。对此,教育部(微博)曾要求部属院校属地招生比例控制在30%以内。

“新一轮高考改革,我最担心的是拉大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入学机会的不公平。”甘肃省会宁县教育局局长张启业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要再增长10%以上”,教育部表示将通过扩大增量、调整存量等方式完成这一目标,让人振奋。

记者了解到,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入学机会的不公平,也是新一轮高考改革的重要着力点,将来招生计划的分配会考虑各地人口、基础教育质量、学生质量、减少属地招生等综合因素。

(作者:佚名编辑:成人高考)

我有话说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