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评论基地大理大学举办段爱松作品研讨会
时间:2019年05月25日信息来源:不详点击:次【
加入收藏
】【
字体:
大 中 小
】
5月17日,中国文艺评论基地(大理大学)举办“段爱松作品《金缕曲》分享研讨会”。
大理大学中国文艺评论基地是中国文联组织建立的首批中国文艺评论基地中,唯一一家设在西南七省市的基地,此次研讨会由中国文艺评论基地(大理大学)主办,大理州文艺评论家协会、大理大学文学院承办。云南省作协副主席、大理州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大理大学文学院院长纳张元教授、云南省作协常务理事窦红宇、昆明文学院院长兼《滇池》副主编段爱松、玉溪市作协副主席杨杨、大理大学文学院副院长于昊燕教授、大理州文联副处级调研员李智红老师、大理大学文学院饶峻姝副教授、李丹丹副教授、大理州作协副主席左中美,大理日报主任编辑王晓云,祥云县文联主席李雪、楚雄州大姚县文联主席马淑吉等出席此次研讨会。研讨会由大理州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大理文化杂志社常务副社长杨义龙主持。
会上,云南省作协副主席、我校文学院院长纳张元对段爱松和出席此次研讨会的文学艺术、文学评论专家们表示热烈的欢迎。纳张元教授介绍了学校的育人宗旨与办学特色,重点介绍了中国文艺评论基地(大理大学)的创建过程与使命。他表示,学校拥有多层次评论人才的优势,也有整合云南优质文艺资源的条件,研究开拓的重点不应止于研究云南文学,更应致力于让世界让中国了解云南文学,搭建起文学创作与评论相互对话的平台,并结合自身工作体会阐释了搭建基地平台对于云南文学走出去的重要性,阐释了文学批评要有情感、有生命、有理想、有热度、有审美的观点,为基地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纳张元对段爱松的创作历程进行了综合考量与论述,认为段爱松实现了文体的多种可能性,建构了独特的审美格调。
批评自我,升华灵魂
作家段爱松从自我心路的视角诠释了《金缕曲》的创作缘起与过程,他说,“云南小说家有自己独到的异域之境,就应该写出不一样的小说,而不是一味地向外界流行写作趋势模仿致敬”。在他看来,“晋虚城”的存在,只是“异域之境”的一个点,文学地理和历史坐标上的这个点,还需要作家内心激活。“作为人生中第一部处女座小说来说,还有很多欠缺之处,在今后的写作当中要勇于面对困境,积极探索争取写出更多更高的文学作品”。
创评联手 发现美好
大理州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文学院副院长于昊燕教授指出作家与评论家的关系犹如星座与观星人之间的关系,评论家就像观星人一样,去发现文坛美丽的星座, 尤其是那些隐秘而又瑰丽的星座,并把这些星座推介给地面上的人认识,让更多人与更多星座相互凝望。她希望通过基地的评论家与评论团队的努力,促进文艺评论家与文艺创作者近距离互动,建构在场评论,促进云南文学发展。于昊燕认为段爱松在《金缕曲》中建构了一种“瑰丽而隐秘”的景观,过度拉长修饰语和排比句形成语言的超常繁丰,传递一种关于潜意识中的非理性、非逻辑的离散的经验,灵魂深处的漂泊感,书写对存在的永恒性和瞬间性的哲学思考。
写作新颖 回味无穷
云南省作协常务理事窦红宇、玉溪市作协副主席杨杨、鹤庆县作协副主席、青年作家李镜泷分别对段爱松的长篇小说《金缕曲》进行了评论。“创作观点新颖,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在异域风俗下解读人性,梳理历史与时代之变,极具探索性,它植根于云南异域之境,融入了对古滇国文化下民族心理的深层反思,显示出独特的地域文学特色,使读者回味无穷,是一部难得的长篇小说,希望在各位作家与评论家的合作下创作出更好的文学作品”。
启迪心灵 净化人格
研讨会上,我校师生代表对《金缕曲》分享了读后感,教师代表文学院饶峻姝副教授、李丹丹副教授;学生代表唐良斌、高文敏。他们说,“作品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和文体自觉意识,体现出一个诗人小说家对历史记忆、神秘命运与救赎意识的深沉思考,从而使小说富含思辨色彩、反思力量和唤醒意识,显现出地域文学的独特展开方式。一个个诗意而悲怆的死亡故事,塑造了一座座带有强烈悲剧意蕴的雕像,使文本呈现出众声喧哗的多声部特征。把我们引向对历史的批判性反思的同时,也引向了对生存本身的一种悲剧性体验;人生就像修行,道路漫漫需要我们寻求慰藉,追求灵论的救赎,启迪了自我净化了心灵。在今后的教育与学习过程中要脚踏实地,追求真理,学习段爱松等文学作家和评论家,加强写作能力,争取创作出自己的处女作品”。
此次研讨会获得圆满成功,中国文艺评论基地(大理大学)为文学创作与文艺评论架起了桥梁,切实增强了作家与文艺评论工作者之间的关系,实现了理论建设与创作实践的双赢。
参加研讨会的还有大理大学艺术学院杨岚老师(《金缕曲》漫画作者)、大理州文艺评论家协会全体理事、大理大学文学院研究生和部分文学爱好者、大理州各县市部分文学爱好者、楚雄州各县市部分文学爱好者。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