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消息 12月28日,学校2015年科技工作会在西苑图书馆报告厅召开。校党委书记吴伯志出席并讲话,校长盛军作会议主题报告,学校名誉校长朱有勇院士出席并分享了自己的科技人生,葛长荣副校长主持会议。在家校领导、省农业厅、省科技厅有关专家出席,学校各综合部门、各科研平台团队负责人及教师代表共200多人参加会议。
会议全面总结2015年科技工作成就、部署“十三五”科技发展的思路与要点,明确2016年科技工作重点。会议还通报了朱有勇院士在Nature上发表的论文引用情况,发布了云南农业大学2015年十大科技进展并颁奖,盛军校长与部分学院院长代表签订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责任书。
朱有勇院士以“农民教授”自称,从“一个被命运安排的专业 、一道不会回答的考题、一条求索三十年的路径、一点拟完成的科学愿景”四个方面与大家分享了他的科技人生,他态度谦逊,话语间充满智慧,对“敢于顶天 甘于立地”作了最好诠释,他勉励教师们在科研工作中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信念、经得住挫折,一步一个脚印朝着科学高峰不断攀行。
盛军校长回顾总结学校2015年科技工作,就如何深刻认识当前深化科技改革作了分析,并安排部署2016年的重点工作任务。他指出,党中央国务院十八以来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我们要深刻认识高校科技改革发展新形势和新要求,在适应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新阶段、对接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应对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挑战、肩负实现云南三个定位的新使命等四个方面发力,努力构建学校科技管理的新常态。针对2016年的重点工作任务,盛军校长要求:一是要凝练重点研发方向,大力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二是要推进协同创新机制建设,打造科技发展新优势;三是要加强农业大数据研发,支撑现代农业发展;四是要强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完善创新支撑体系;五是要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六是要主动对接发展需求,切实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吴伯志书记在总结讲话中指出,这次会议是一次统一思想、增强信心、凝聚力量的大会,对做好学校“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和今后的科技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如何贯彻落实大会精神,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切实发挥学校科技人才对产业发展的驱动作用,吴伯志书记讲了三点意见。一是要充分认识高校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围绕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抓好任务部署落实。二是要狠抓内涵建设,提升成果产出水平,注重提升重大项目组织策划能力、优化创新平台运行管理、完善人才支持政策、推动学术管理重心下移、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学术指导职能、提升科技管理服务水平。三是要强化成果产出导向与成果转化,致力于科技扶贫,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特色发展上下功夫,在协同发展上下功夫,在开放发展上下功夫,密切结合挂钩扶贫工作,全力助推云南跨越发展。
会上,盛军校长、葛长荣副校长,经济管理学院院长赵鸭桥作专题报告,龚加顺、田东林、余建新、纪韵祚、赵明老师作交流发言,举行了中青年教师论坛,13名来自相关学院的中青年教师进行了经验交流分享。期间,参会人员还参观了云南农业大数据中心。
延伸阅读:
朱有勇院士Nature论文引用情况通报
朱有勇院士长期从事生物多样性控制植物病害的基础、应用基础和示范推广研究,开创性地从栽培角度探索了利用作物多样性时空优化配置控制病害的新途径,揭示了生物多样性控制病害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2000年8月,朱有勇院士团队完成的学术论文“水稻遗传多样性及病害控制”(Genetic Diversity and Disease Control in Rice)在Nature杂志上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并以热点和亮点论文被专题评论,得到了国内和国际科学界的高度评价和普遍认可。这是我国科技界在该杂志上发表的第一篇植物保护学科方面的科技论文,标志着我校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稻瘟病研究已跃居国际领先水平。在理论创新的基础上,研发了一系列作物多样性控制病害新技术,在国内外累计推广应用上亿亩,实践检验了作物多样性控制病害理论,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经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检索,2000年至今,该论文的总被引频次已达1152次,其中SCIE中引用425次,被ESI数据库中全球前1%的高水平论文引用12次,Nature杂志引用5次,Science杂志引用6次,PNAS引用5次。单篇引用率在国际相关领域排名前列,在我国植物病理学领域排名第一。论文引用排名前十的学科研究方向为植物科学、农学、生态环境科学、进化生物学、生物技术应用微生物学、基因遗传、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昆虫学等,为国内外相关学科的发展和相关理论的持续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借鉴。
云南农业大学十大科技进展成果简介
为提升云南农业大学科技成果影响力,学校决定举行“云南农业大学2015年十大科技进展”评选活动。经过各学院组织申报、形式审查、专家评选、学术委员会推荐等程序后,10个项目入选云南农业大学2015年十大科技进展。“云南农业大学十大科技进展”的评选活动自今年启动,以后每年都将继续组织评选,活动对营造学校良好的科研生态、提升学校科技的整体水平和增强学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将会发挥积极作用,并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赢得较高的声誉。
一、世界上首个辣木基因组精细图谱绘制成功 完成人:田洋等
由云南农业大学、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研究院等6家单位联合组成的科研团队,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破译了辣木的三亿一千六百万对碱基排序,完成了世界上首个辣木基因组精细图谱绘制工作。该基因组的解析,为辣木的育种、药理研究、病虫害防治、推广等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将辣木研究带入到分子育种时代。研究发现辣木基因中含有更多的与耐热相关的基因,表明辣木有较少的水通道蛋白和更多的抗干旱基因,可以用少量的水进行生长,为辣木在干旱地区的生长提供了科学依据。此外,基因组还可以指导育种人员,快速培育出叶片产量既高,而植株不高的辣木新品种,解决因辣木树长得过高,辣木嫩叶及辣木仔采收困难的问题。
二、广适多抗小麦新品种‘滇麦1号’通过品种审定 完成人:覃鹏等
‘滇麦1号’由云南农业大学、保山学院、四川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和保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联合,历经8年的选育、示范、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成为我校第1个审定的小麦新品种,填补了我校作为高等农业院校,却在大宗粮食作物中唯一缺少小麦品种的空白,其选育成功具有开拓性意义,标志着我校在粮食作物新品种选育领域取得新的突破。
三、首个三七新品种‘滇七1号’选育成功 完成人:杨生超等
三七种植400年来,一直没有人工选育的品种,严重影响了三七产业的发展,难以保证药材品质。杨生超教授牵头的科研团队历时15年,在联合基金等项目的支持下,首次选育出优质高产三七新品种‘滇七1号’。该品种的群体产量和皂苷含量均高于生产上的原始群体,并且适应性广,产量稳定。标志着我省在三七育种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推广应用将极大地推动产业发展,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
四、面向东南亚、南亚玉米品种选育及应用成效显著 完成人:纪韵祚等
该团队利用学校丰富的人才技术和地方资源,依托州校科技合作基础,建立了砚山东南亚杂交玉米研究所和云南热带亚热带杂交玉米工程研究中心,培育适应热带、亚热带生态条件、高产、抗病、质优的玉米新品种3个,在越南、老挝、缅甸、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分别举办多场杂交玉米品种展示会并广泛开展技术培训,构建了辐射全省、广西、广东和面向南亚、东南亚国家的热带亚热带玉米科研、生产、交易的平台,形成了在东南亚国家及地区具有广泛影响的玉米科研成果,为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探索了具体实施范例。
五、兰属花卉种质资源发掘实现原始创新与集成应用 完成人:李枝林等
课题组历时十余年围绕国产兰花资源收藏、遗传背景分析、探索多元化的快繁途径、创制新种质及新品种选育、兰菌高效利用和无土栽培集成技术等重要关键因素,突破多种技术难关,获得7项发明专利,创制了多个新种质和培育出8个新品种,制定2个盆栽兰花生产技术标准。项目不仅具有理论上的科学意义,其技术成果通过产学研合作,进行设施栽培与示范,得到了较为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该成果获2015年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六、“资本主义终结论随时代变迁而变化”在《人民日报》理论版发表 完成人:杨云
该论文在审视西方左翼学者围绕资本主义终结论的主要观点的基础上,提出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背后,虽然资本主义面临种种难以克服的弊病,但当取代资本主义的物质条件成熟之前,资本主义不会走向终结,而马克思主义提出的“两个必然”、“两个绝不会”的论断仍具有科学性。该观点是国内学者对资本主义终结论的前沿论断,对于深化对当代资本主义的认识具有较权威的借鉴,对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也提供了有益的支撑。这一研究成果发表于《人民日报》理论版,在相关学术界产生重大反响,并被光明网、人民论坛网、求是网、中国社会科学网等多家国内知名学术网站转载。
七、典型湖泊流域沉积物溶解性有机氮磷释放研究取得突破 完成人:张乃明等
该项目历经10年的不懈探索,系统深入研究了典型湖泊流域土-水-沉积物系统氮磷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环境效应。项目研究成果丰富,在湖泊流域氮磷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环境效应研究领域具有创新性,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在有机质对湖泊沉积物有机和无机氮磷释放的影响机理、沉积物溶解性有机氮磷释放研究等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制定滇池、洱海与鄱阳湖“十二五”水污染防治规划、实施湖泊生态调控、河湖污染底泥处理处置、湖滨带生态修复及入湖河流生态修复等保护与治理工程提供了关键性参数。该成果获2015年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八、应用宏基因组学和宏蛋白组学成功解析普洱茶发酵机理 完成人:赵明等
该团队整合应用宏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技术研究普洱茶发酵样品微生物群落结构合蛋白(酶),阐明了普洱茶发酵样品中的优势微生物以及其产生的酶。并且发现了与儿茶素氧化、滋味醇和等相关的胞外酶,为认识普洱茶品质形成提供了新的理论知识,也为进一步研究工业发酵过程提供了研究方法。相关研究成果“An Integrated Metagenomics/Metaproteomics Investigation of the Microbial Communities and Enzymes in Solid-state Fermentation of Pu-erh tea”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s”期刊上,当年IF=5.57。该研究成果是目前已发表的普洱茶研究影响因子(IF)最高的文章,是我校普洱茶研究的一个重大突破,在我国茶学研究中也是殊为难得。
九、高原生态蔬菜IPM技术生产示范产生广泛影响 完成人:傅杨等
以文山州和云南农业大学州校合作为基础平台,发挥云南农业大学人才和技术优势,在砚山国家农业示范园区开展“云南农业大学IPM技术高原蔬菜生产示范”,展示高原生态蔬菜多样化品种及园艺、植保技术,提高蔬菜无害化种植技术水平,提升以文山为代表的云南蔬菜产品在全国及东南亚的知名度,促进现代蔬菜产业发展和民族地区农民增收。项目的成功对促进云南省利用高原生态优势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为云南蔬菜产业注入了“生态、绿色、安全”的发展内核,引领云南省生态露地蔬菜产业健康发展,进一步促进当地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农民增收。
十、提高云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风险管理研究引关注 完成人:雷建奕等
课题组在借鉴国内外企业风险管理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云南农业产业化经营实况,运用问卷调查与人员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23家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的风险管理进行调研,总结云南农业龙头企业风险管理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进而筛选识别云南农业龙头企业的风险构成。应用一系列定量风险管理技术,对云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风险要素进行评价分析,从中梳理我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从政府、企业角度两个角度提出提高适合云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龙头企业风险控制对策。项目研究成果丰富,其中1份决策咨询报告《提高我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风险管理能力的建议》获得张祖林副省长批示。
初夏时节的春城昆明,万木向荣、生机勃发,昆明冶专校园里喜庆热烈,嘉宾云集、满园增辉。6月25日上午,由教育部......
云中讯(通讯员李正良黄铮)7月8日上午8:00许,校党委副书记王翠岗率学工部、人文与管理学院负责同志前往昆明......